山佳車站

百年歷史的山佳車站於106年修復完工,並於2月18日開放。
在2017年經斥資2600萬元新台幣重新整修,恢復成「日治時期」風貌再開幕,已吸引超過萬名遊客前來參觀!翻修後的「山佳車站」有小小候車室、粗粒洗石子外壁,古樸的日本與西洋複合式建築,非常受到遊客歡迎,更意外成為拍攝婚紗的新景點,甚至還有人特別穿和服坐在候車室拍照,感覺很像回到日本年代。展場還有利用廢物料做成的復刻迷你版山佳車站、擬真版的山佳鐵道模型,光復時期臺鐵旅客時刻表、日治時期鐵道旅遊觀光摺頁地圖,另外還有放大版人物立牌、車票及大小朋友都愛的一日站長穿戴體驗服等,都讓民眾流連忘返,津津樂道。
列為直轄市定古蹟的山佳火車站,已有百年歷史,採礦歲月的逝去,依然無損其迷人的風采,在鐵道之旅及休閒旅遊風氣逐漸盛行的今日,再度吸引外來遊客的目光,配合市公所對山佳地區的改造計畫,「山佳」這個美麗的名字,將要再度發光。
日據時代,自明治卅年(民國前十年)隨著「山仔腳驛」火車站的落成,一班班列車不知載去了多少山佳乘客們的鄉愁,也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情感故事,早期許多學子、青年朋友在車來車往的時光中,編織出許許多多愛情樂章,也讓山佳火車站不但是古蹟、是歷史,更是許多樹林人心中溫馨浪漫的約會場景。歷史沿革 「山佳」這個地名,相對於當地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的年輕,僅四十載的光陰而已。
山佳,位於山腳下的小村落,因此又稱「山仔腳」,是一個鄉土人情味濃厚的小鎮。山佳車站是西部幹線七堵以南、桃園以北間,唯一保存日治原貌的車站,在台灣鐵路建築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台灣鐵路最早由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開始建造由臺北至新竹間的鐵道,但由於清代的路線規劃、設計不良,臺北至桃園間的鐵道行經龜崙嶺山區,不僅坡度大,且多彎道,導致行車速度緩慢,運輸效能不彰,因而在日治之後,日人便針對此一問題,而有改線之舉,原本自臺北跨越淡水河,經新莊到桃園的路線廢除,改由經艋舺跨越新店溪,經板橋、樹林、鶯歌至桃園,山佳車站即是於此一鐵道改良計劃中所設立的新車站。
山佳車站自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901)八月二十五日開始營運,最初稱之為「山仔腳停車場」,大正九年(1920)改名「山子腳驛」,至民國五十一年(1962)改名「山佳車站」至今。 興建於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901)的山佳車站,曾於日治昭和三年(1928)重修,重修後的二代站房,構造採磚造牆身、洋式木屋架、鋼筋混凝土(R.C.)楣樑、屋面覆「安全瓦」,為總督府鐵道部營繕部門首批以磚、R.C.、木構造混用的站房,為加強磚造、R.C.構造逐漸取代木、磚造站房的開端。 而在二代站房興建完成之後,縱貫鐵路也相繼完成山佳-鶯歌間及山佳-樹林間的鐵路雙軌化工作,對於運輸的效能上有很大的提昇。
山佳車站早期以運煤為主,台灣北部煤田分基隆、臺北、新竹、竹南、苗栗五個煤區,其中臺北煤區又分南港、景美、石碇、清水坑、山仔腳、三峽-大溪六個煤田,而山仔腳煤田為六煤田中唯一位於大漢溪左岸的煤田,該煤田核心於山仔腳東北方,綿延八公里,在日治明三十七年(1904)測製的《臺灣堡圖》上,車站西北方已繪有「太高坑」的礦坑,可見其採煤年代甚早,在採煤鼎盛時期山佳車站煤年運出量曾高達二萬五千公噸之多。
特色山佳火車站始建於日治明治年間,為目前臺北、新竹間僅存唯一興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日治時期車站建築,經歷近八十年的歲月洗禮,車站站體至今仍大致保持原狀,其中如以鐵軌鋼架製成的月台遮雨棚、車站內之天花板、窗戶、磁磚、地板的氣孔、售票口、屋頂的屋瓦、鎮瓦等尚保持三○年代的風貌,而「切角頂」的特殊形式屋頂作法,兩端各立有三個鴟吻。四周為洗石子廊柱與木造屋簷,頗富有小站的情調。 由於山佳車站磚牆、木屋架斜屋頂組合的構造,處於磚、木構造車站過渡到R.C.構造的過渡期,且為此一時期首批興建的車站之一,堪稱為此過渡期車站的代表。不僅建築物形式充分反映時代背景,在台灣鐵道建築史中更具有其意義與價值。
展場還有利用廢物料做成的復刻迷你版山佳車站、擬真版的山佳鐵道模型,光復時期臺鐵旅客時刻表、日治時期鐵道旅遊觀光摺頁地圖,另外還有放大版人物立牌、車票及大小朋友都愛的一日站長穿戴體驗服等,都讓民眾流連忘返,津津樂道。
〈資料來源: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網〉